研究背景
室温下较低的电导率限制了固态电池中固体聚合物电解质(SPE)的商业应用。目前,有大量的实验研究将纳米粒子填充到 SPE 中,从而增加其电导率。然而,关于纳米颗粒填料对 SPE 传输特性影响机理的研究还很少。
因此,天津大学焦魁、杜青课题组采用分子动力学(MD)模拟方法研究了填充不同质量分数 Al2O3 纳米颗粒的 PEO/LiTFSI 电解质的电导率,同时研究了不同 PEO 链长以及不同温度下 Al2O3 纳米颗粒对 SPE 电导率的影响,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锂离子扩散系数提高的原因。该成果以“Lithium ion transport in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filled with alumina nanoparticles”发表于学术期刊 Energy Advances。
研究方法
本文中首先搭建了 PEO/LiTFSI 电解质分子模型,并对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与实验进行了验证,以证明选用力场的准确性。之后通过 Nernst–Einstein 方程计算了不同 Al2O3 质量分数下 SPE 的电导率,并将不同 PEO 链长和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进行了对比,结果如图 1 所示。结果表明,在较低温度下,Al2O3 纳米颗粒对较长 PEO 链的 SPE 电导率增强作用更为显著。
▲ | 图 1. 不同氧化铝质量分数下,SPE 电导率对比 |
本研究计算了锂离子与 PEO 的径向分布函数和配位数以分析影响电导率性能差异的原因。结果表明,纳米颗粒的加入使得 Li+ 离 PEO 链更近,离 TFSI– 更远,因此 Li+ 沿 PEO 链的输运增强,从而导致电导率增加。同时锂离子与 PEO 的配位数增加说明了 Al2O3 的加入增强了锂离子沿 PEO 链的输运。
为了分析 SPE 的结构性质,我们计算了其玻璃转化温度,并发现纳米颗粒加入后,SPE 的玻璃转化温度降低,表明 SPE 中无定形区域增加,使得 PEO 链更加灵活,从而使 Li+ 更容易传输。
此外,我们总结了纳米颗粒增强 Li+ 传输的机理,如图 2 所示。MD 模拟结果表明,Al2O3 的加入使得 PEO 结晶区减少,有序度提高,从而增强了 Li+ 沿 PEO 链的传输(Path 1,SPE 中 Li+ 主要的传输方式)。同时,我们发现了在 Al2O3 与 PEO 链的界面处产生了新的 Li+ 传输路径(Path 2),这是 SPE 电导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▲ | 图 2. Al2O3 加入后 PEO 形状改变及锂离子传输路径 |
总结与展望
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 Al2O3 填充 SPE 的传输特性和结构特性。结果表明,在较低温度下,Al2O3 纳米颗粒对较长 PEO 链的 SPE 电导率增强作用更为显著。同时,从微观角度揭示了纳米颗粒增强传输特性的机理,此研究可用于知道新型的固态电池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设计。
论文信息
- Lithium ion transport in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filled with alumina nanoparticles
Jiaqi Wang, Linhao Fan, Qing Du* (杜青,天津大学) and Kui Jiao* (焦魁,天津大学)
Energy Adv., 2022
http://doi.org/10.1039/D2YA00025C
第一作者
-
王家歧 天津大学 2019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,同年加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焦魁教授、杜青教授课题组就读硕博连读生,主要研究方向为固态电池电解质微纳尺度传热传质。
通讯作者
-
杜青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主要从事燃料电池传热传质、内燃机燃烧过程和非牛顿流体射流破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承担了国防 973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,作为研究团队成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。建立了天津大学燃料电池研究团队和液体射流破碎研究团队,搭建了相关的仿真和实验研究平台和相应的仿真及实验研究体系。2006 年获得“中国内燃机学会创新人才奖暨史绍熙人才奖”。
-
焦魁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,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,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,“Energy and AI”与“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”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,“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”, “Applied Energy”, “Scientific Reports”等期刊编委。长期从事燃料电池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,主要讲授“燃料电池科学与技术”、“燃气叶轮机械原理”、“能源与人工智能”等课程,致力于激发同学们对燃料电池和能源与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。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30余项,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0 余项,开发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仿真平台,应用于上汽、德国博世等 20 余家企业。发表期刊论文 200 余篇,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 Nature 撰写长文“Desig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roton-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”,阐明了未来 10-20 年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路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