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
行业资讯 »
推荐阅读 »
复旦大学张树宇/区琼荣ACS Catal: Co3O4中的非对称位点促进O-O偶联析氧反应
论文DOI:10.1021/acscatal.4c04164 (点击文末「阅读原文」,直达链接)
当前,电解水制氢的效率主要受制于缓慢的析氧反应过程(OER)。主流的吸附演化机制(AEM)和晶格氧介导机制(LOM)存在性能与稳定性之间的相互制约。基于双位点的O-O偶联机制(DOM)提供了一种克服该限制的潜在解决方案,但其内在机理尚不明晰,增加了材料设计的难度。本工作采用尖晶石结构Co3O4为研究模型,揭示了含氧缺陷的八面体Co所构成的非对称位点是通过O-O偶联释放O2的有效位点。基于此,本工作提出使用双位点的不对称度作为描述符,量化DOM路径中决速步骤(RDS)的反应自由能,并发现二者呈现火山图关系。实验验证表明,等离子体方法制备的缺氧Co3O4沿DOM路径发生析氧反应,在0.5 M H2SO4中分别仅需287 mV和420 mV的过电位即可达到10和1000 mA cm-2的电流密度,且在运行超过130小时后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。该研究为设计高效稳定的OE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水电解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绿色制氢方法,但其应用面临析氧反应效率和稳定性不足的挑战,尤其是在酸性电解液中。长期以来,吸附演化机制(AEM)被视为主要的OER路径,然而*OH和*OOH的吸附自由能之间存在普遍的标度关系。晶格氧介导机制(LOM)通过晶格氧直接参与氧气的形成,打破了这一标度关系,但同时生成氧空位,削弱了材料结构的稳定性。因此,实现性能与稳定性的协同提升一直是一个重大挑战。近期研究表明,在特定的吸附条件和较近的原子间距下,相邻活性位点上的*O中间体可以直接偶联释放O2,这种双氧机制(DOM)不涉及*OOH中间体的形成和氧空位的参与。目前,对于双氧机制的研究思路是利用贵金属原子掺杂构建特定的A-O-B结构,并依赖贵金属调节催化性能。但是,构建具有低反应自由能的双位点机理尚未完全明晰,且缺乏通用的描述符。
1. 本文以Co3O4作为研究模型,通过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评估了不同Co3O4表面沿多种路径发生OER的反应自由能。结果表明,由八面体Co(Cooct)与含氧缺陷的Cooct组成的非对称位点是DOM路径的有效位点。本文进一步提出使用两个相邻位点之间的不对称度(电荷差)作为描述符,其与DOM路径的决速步骤自由能呈现火山曲线关系。
2. 本文采用非热平衡等离子体技术对Co3O4进行可控缺陷制备,并通过原位拉曼验证了该催化剂沿DOM路径进行OER反应。等离子体方法制备的Co3O4(命名为p-Co3O4)在酸性OER中表现出极高的活性与稳定性。在0.5 M H2SO4溶液中仅需287 mV和420 mV的过电位即可达到10和1000 mA cm-2的电流密度。
图1a展示了AEM、LOM及DOM路径的示意图,其中DOM路径涉及双金属位点参与反应。Co3O4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双位点,由Cooct和Cotet组成的非对称位点以及由两个Cooct组成的对称位点。图1b展示了在非对称位点的反应自由能,橙色和蓝色分别表示AEM和DOM路径。类似地,该工作也同样计算了对称位点上AEM和DOM路径的反应自由能。图1c给出了不同路径决速步骤(RDS)的反应自由能,其中在非对称位点沿DOM路径的RDS自由能最小(1.53 eV)。然而,非对称位点Cooct-Cotet的原子间距为3.51 Å(图1d),难以发生O-O偶联。因此,调节对称位点中Cooct的原子环境(原子距离为2.77 Å),将此对称位点构建成非对称位点,更有望实现DOM路径。图1e给出了不同Co位点吸附*OH时的晶体轨道哈密顿量(COHP),结果表明脱质子自由能与Co的配位环境相关,可以通过Bader电荷来描述。
图1 不同反应路径示意图和原始Co3O4模型不同路径的反应自由能
图2a给出了两种Cooct-Cooct非对称位点的构建方式。绿色虚线内为Cooct和边缘Cooct(Cooctedge)构成的双位点,紫色框内为Cooct和缺失两个氧的Cooct(Cooct#)构成的双位点,Co原子距离和Bader电荷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变化。图2b和图2c分别给出了两种构建的缺氧模型沿AEM和DOM路径的反应台阶图,图2d汇总了RDS自由能。结果表明,在两种非对称位点表面,沿DOM路径的RDS自由能均低于AEM路径,这说明双位点的不对称性可以降低沿DOM路径的RDS自由能。通过使用Co的电荷差异来描述不对称程度,并将其值绘制为RDS自由能的函数(图2e),可以获得Bader电荷差与RDS自由能的火山曲线关系。进一步地,通过对比不同Cooct位点上沿LOM路径的反应自由能(图2f)可以发现,对于不同Cooct位点,晶格氧参与反应的自由能随着氧配位数的减少而增加,这表明缺氧Co3O4不倾向于沿LOM路径发生反应。
图2 边缘Co3O4模型和表面缺氧Co3O4模型沿不同路径的反应自由能
为了实验验证通过氧缺陷调控Co3O4表面OER反应路径的可行性,本工作分别通过热处理和等离子体处理对Co3O4进行了缺陷的可控制备。图3a展示了催化剂的制备步骤:首先在预处理碳布表面电沉积Co(OH)2前驱体,然后分别通过退火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来获得a-Co3O4或p-Co3O4。沉积物均匀覆盖在碳纤维表面(图3b),具有明显的垂直片状结构。p-Co3O4与a-Co3O4形貌相似,这说明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对样品形貌影响很小(图3c, d)。p-Co3O4由尺寸极小的纳米颗粒组成(图3e),选区电子衍射(SAED)图案表现出典型的多晶衍射环(图3f),高分辨率TEM图像(图3g)展示了晶面排列的不规则性,说明材料存在大量缺陷和晶面错位。此外,本工作还测试了催化剂样品表面的亲水性(图3i),水滴在与样品表面接触后40 ms内完全被吸收,表明该样品具有优异的亲水性。该特性确保催化剂在工作中与电解液充分接触。
图3 催化剂的制备流程和形貌图
图4a中p-Co3O4和a-Co3O4的XRD图谱与Co3O4的标准PDF卡片相对应,基于半峰宽计算得到p-Co3O4和a-Co3O4晶粒尺寸分别为40 Å和100 Å,这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得到的Co3O4具有更小的晶粒。拉曼光谱显示p-Co3O4信号相较于a-Co3O4有明显的红移,这归因于晶粒尺寸减小以及缺陷的存在(图4b)。图4c中p-Co3O4的Co2+峰向低结合能方向偏移,并且强度增加,说明氧缺陷改变了Co的电子结构。图4d和4e进一步证实了p-Co3O4中存在更多的氧缺陷。图4f展示的Co K边缘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(XANES)表明p-Co3O4中的Co氧化态低于标准Co3O4,傅里叶变换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(EXAFS)在R的拟合结果显示p-Co3O4中的氧配位数显著低于标准Co3O4(图4g),小波变换分析(WT-EXAFS)显示p-Co3O4中Co-O键的K位移增加,这归因于氧缺陷导致的原子周围电子的重新分布(图4h和4i)。基于上述分析,热处理和等离子体处理均能将Co(OH)2转化为Co3O4,而等离子体处理得到的p-Co3O4具有更小的晶粒尺寸和更高的氧缺陷密度。
图4 催化剂样品的结构与元素价态、配位结构分析
本工作进一步采用原位电化学测试验证催化剂表面实际的反应路径。图5a和5b展示了在0.1 M HClO4溶液中测试的原位拉曼光谱。当电压达到1.75 V时,p-Co3O4在1050 cm-1出现了对应于O-O偶联的特征峰,支持了在p-Co3O4上表面沿DOM路径发生OER的推论。图5c给出了在0.5 M H2SO4中的极化曲线,p-Co3O4仅需287 mV和420 mV的过电位即可分别达到10 mA cm⁻²和1000 mA cm-2的电流密度。图5d中的Tafel斜率表明,p-Co3O4的Tafel斜率最低(74.6 mV dec⁻¹),表明其反应动力学更快。图5e给出的电化学阻抗谱(EIS)结果显示,p-Co3O4同样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(16.8欧姆)。图5f展示了10 mA cm⁻²电流密度下的即时电位曲线,p-Co3O4在130 h内保持稳定运行,衰减率为0.75 mV h-1,而a-Co3O4在连续运行60h后失活。图5g展示了近年来报道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在10 mA cm-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和稳定性时长,本工作制备的催化剂兼具高活性和高稳定性。为了验证实际应用的可行性,本工作还在质子交换膜(PEM)电解槽中测试了催化剂的性能。图5h中的插图给出了电解槽结构的示意图,其中p-Co3O4作为阳极,镀铂钛毡(Pt/Ti)作为阴极,电解槽仅需1.85 V的电压即可达到1 A cm-2的电流密度。
图5 催化剂在酸性电解液中的OE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
本研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合,揭示了氧缺陷在调控Co3O4析氧反应路径中的关键作用。提出的双位点不对称度描述符为设计高性能OE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,实验验证了缺氧Co3O4沿DOM路径的优异性能,展示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在酸性电解质中的应用潜力。未来工作可基于此方法进一步优化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,助力高效、稳定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。
张树宇,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、复旦大学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。在功能材料合成及改性领域有丰富科研和工程经验,主持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编写教材2部,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,包括多篇封面论文、邀请论文和ESI 1%高被引论文,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专业媒体报道。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,绿氢催化剂成果于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,并参展2024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。
区琼荣,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系主任,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,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。研究领域包括材料合成与表面功能化改性研究,以及空气净化技术孵化,主攻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合成、功能化改性及其量产技术,承担了多项相关的国家级项目;在空气净化技术方面与企业界有广泛合作,有多项技术成果在企业推广应用。
Cui, M.; Guo, R.; Zhou, Y.; Zhao, W.; Liu, Y.; Luo, W.; Ou, Q.; Zhang, S. Asymmetric Site-Enabled O–O Coupling in Co3O4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. ACS Catal. 2024, 16353-16362.
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catal.4c04164
-
3-羟基牛奶树碱_3-hydroxyhispidin_CAS:1799964-66-1
2024-11-08
-
5-[双(2-氯乙基)氨基]苯-1,3-二羧酸_5-[bis(2-chloroethyl)amino]benzene-1,3-dicarboxylic acid_CAS:4638-46-4
2024-11-08
-
二氯丁二酸二胺铂(IV)_platinum(IV) diamminedichlorosuccinate_CAS:1189745-30-9
2024-11-08
-
辅酶A咖啡酸_caffeoyl-CoA_CAS:53034-79-0
2024-11-08
-
(E) -2-(3-(2-(7-羟基-2-氧代-2H-苯并吡喃-3-基)乙烯基)-5,5-二甲基环己-2-烯-1-亚基)丙二腈_(E)-2-(3-(2-(7-hydroxy-2-oxo-2H-benzopyran-3-yl)ethenyl)-5,5-dimethylcyclohex-2-en-1-ylidene)propanedinitrile_CAS:2971791-86-1
2024-11-08
-
2,3,3-三甲基-3H-吲哚-5-羧酸_2,3,3-trimethyl-5-carboxy-3H-indole_CAS:84100-84-5
2024-11-08
-
5-羧基-1-(4-磺丁基)-2,3,3-三甲基-3H-吲哚甜菜碱_5-carboxy-1-(4-sulfobutyl)-2,3,3-trimethyl-3H-indolium betaine_CAS:852818-04-3
2024-11-08
-
顺式、顺式、反式二胺二氯二羟基铂(IV)_oxoplatin_CAS:53261-25-9
2024-11-08
-
3,6,9,12-四草酸酯四癸二酸_CAS:32775-08-9
2024-07-26
-
2,2-双(((4-叠氮基-2,3,5,6-四氟苯甲酰基)氧基)甲基)丙烷-1,3-二基双(4-叠嗪基-2,3,6-四氟苯甲酸酯_2,2-bis(((4-azido-2,3,5,6-tetrafluorobenzoyl)oxy)methyl)propane-1,3-diyl bis(4-azido-2,3,5,6-tetrafluorobenzoate)_CAS:157928-53-5
2024-06-24
-
(8R,9S,13S,14S)-13-甲基-3-乙烯基 6,7,8,9,11,12,13,14,15,16-十氢-17H 环戊基[a]菲17-酮_ (8R,9S,13S,14S)-13-methyl-3-vinyl6,7,8,9,11,12,13,14,15,16-decahydro-17Hcyclopenta[a]phenanthren-17-one _CAS:151171-58-3
2024-06-24
-
松柏醇-7-硝基苯并[c][1,2,5]恶二唑_2-[(E)-3-(4-hydroxy-3-methoxyphenyl)prop-2-enoxy]-N-[2-[(4-nitro-2,1,3-benzoxadiazol-7-yl)amino]ethyl]acetamidel_CAS:1803427-21-5
2024-06-24
-
(2E)-N-(1-(3-氯苄基)-1H-咪唑-4-基)-3-(吡啶-3-基)丙-2-烯酰胺_(2E)-N-(1-(3-chlorobenzyl)-1H-imidazol-4-yl)-3-(pyridin-3-yl)prop-2-enamide_CAS:2128292-12-4
2024-06-24